新闻中心
12年更换10支球队,施罗德成“流动皇帝”:表现稳定却屡遭交易
在NBA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赛场上,频繁被交易往往意味着球员的处境不稳,但也有人例外。他们能在每支球队打出稳定的输出,却依然在不同城市之间奔波。丹尼斯·施罗德(Dennis Schröder)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——12年职业生涯,辗转10支球队,被球迷戏称为“流动皇帝”。为何一个数据与影响力都不俗的控卫,会不断被送上交易名单?这背后有战术适配、合同因素以及团队构建方向等多重原因。
\n
稳定表现,却难获长期归属
施罗德2013年被亚特兰大老鹰选中,以速度快、突破犀利、组织能力强著称。在新秀合同期,他已逐渐从替补成长为首发组织核心,并在2016-17赛季场均得到17.9分、6.3助攻,帮助老鹰打进季后赛。从数据来看,他不仅得分稳定,助攻与控场能力也符合一流控卫的标准。
然而,施罗德的职业轨迹却并非一帆风顺——从老鹰到雷霆、湖人、凯尔特人、猛龙等,他在每队通常效力1-2年就被交易或签约至新东家。
多支球队青睐他的原因
\n
从战术角度看,施罗德属于可即插即用的“体系型”球员。他有足够的持球进攻创造力,也能在替补席廉价输出,这对于争冠球队非常重要。例如2020年加盟湖人时,他场均15.4分、5.8助攻,成为詹姆斯与戴维斯身边重要的第三进攻点,并帮助球队在季后赛里维持进攻火力。
此外,他的合同往往短期且金额适中,给球队在薪资空间和交易灵活性上提供了便利。这让他成为不少球队“补强即战力”的理想选择。
屡遭交易的深层原因
有趣的是,正是这种“随时能顶上”的特质,使他很难成为某支球队长期核心。首先,定位尴尬——他不是纯粹的明星控卫,也不是专职的防守工兵,这在球队重建或争冠策略调整时,会被视为可流动资产。
其次,他的球风偏于持球进攻,虽然效率不错,但对体系依赖较强,一旦球队核心变动或主教练换人,他的角色就可能被重塑甚至边缘化。再加上NBA近年来更倾向多功能性控卫,施罗德在市场上的长期价值更多体现在“交易筹码”而非“不可替代”。
案例分析:从雷霆到湖人
2018年施罗德被老鹰送至雷霆,搭档威斯布鲁克与保罗·乔治,成为当时联盟最佳替补之一。2019-20赛季,他投篮命中率达到生涯新高的46.9%,入围年度最佳第六人候选。但在雷霆决定重建后,他立即被交易至湖人,成为詹姆斯的重要帮手。可即便如此,湖人因薪资压力与阵容重构需求,在一个赛季后仍未与他续约。
\n
“流动皇帝”的双面标签
施罗德的经历反映了NBA一个典型现象:稳定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定职业环境。对于球队而言,他既是价值可靠的战斗力,也是随时可以交换的筹码;对于施罗德本人,这种频繁更换球队意味着不断适应新体系、新队友和新城市,这既是挑战,也是一种职业生存能力的体现。
即便如此,凭借经验、速度与执行力,施罗德仍是联盟中颇受关注的控卫之一。球迷们或许不知道他下一站会在哪里,但几乎可以确定,无论身处何地,他都能交出稳定且有竞争力的答卷。
如果你需要,我可以帮你接着这个话题写施罗德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预测,让文章更完整,是否要继续补充?